电子像衬度原理
质厚衬度
样品质量、厚度差异导致透射束强度差异
一些定性结论:
- 衬度和加速电压、散射角、原子序数、密度、厚度有关
- 降低电压能提高衬度
- 光阑孔径(散射角)与衬度反比(常用改变光阑大小来调节衬度)
衍射衬度
晶体试样满足布拉格条件不同、结构振幅不同,导致透射束/衍射束强度不同
暗场像:遮挡透射束,通过衍射束
明场像:遮挡衍射束,通过透射束
衍衬像运动学
基本假设:
- 双束近似,且\(s\neq0\)
- 衍射束比入射束弱得多(试样较薄入射束波长较短时成立)
- 透射束和衍射束无相互作用(s越大和厚度越小越接近成立)
- 假定电子束在晶体内部多次反射和吸收可忽略不计(试样很薄、电子速度很快时假定成立(~~电子速度快就是波长短吧~~))
- 柱体近似
完整晶体暗场像
电子束在晶体中的强度随深度变化具有周期性,消光距离(两极强深度间的距离):
\[
\xi_g=\frac{\pi V_c\cos\theta}{\lambda F_g}\approx\frac{\pi V_c}{\lambda F_g}
\]
- \(F_g\):结构因子
- \(V_c\):单位晶胞体积
衍射强度
\[
I_g=\frac{\pi^2}{\xi_g^2}\frac{\sin^2{(\pi st)}}{(\pi s)^2}
\]
等厚消光:衍射强度随样品厚度变化
等倾消光:衍射强度随s变化
对应有等厚条纹和等倾条纹
完整晶体明场像
\[
I_T=I_0-I_D
\]
不完整晶体衍衬像
关键在于单胞离开其正常位置的偏离矢量\(R\)
相位因子\(\alpha=2\pi g\cdot R\)
- \(g\cdot R=0,1,\dots\):缺陷不可见
- 非整数:缺陷可见
- 平行:衬度最大
缺陷衍衬像
层错
- 倾斜于晶体表面的层错:类似于等厚条纹
- 平行于晶体表面的层错:亮带或暗带,取决于二区域衍射强度的差异。若恰好处在消光距离则看不到
- 垂直于试样表面的层错:看不到
- 重叠层错:从附加相位判断。若相位因子之和为\(2n\pi\),则不出现衬度
衍衬像是平行的直线条纹
位错
位错衍衬像主要是线条(往往不是直线)
位错线像总是出现在实际位置的一侧或另一侧,且常常具有一定宽度
刃位错宽度是螺位错的两倍
位错不可见判据\(g\cdot b=0\)
- 对螺位错完全适用
- 对刃位错,即使\(g\cdot b=0\)有时也有弱衬度像
- 只有当柏氏矢量及位错线都平行于膜面,即位错是在垂直于入射电子束的滑移面上,位错才不可见
- 即同时满足\(g\cdot b=0\)和\(g\cdot(b\times u)=0\)
第二相粒子
很复杂。衬度主要来源:
- 沉淀物衬度
- 基体衬度:第二相引起基体点阵局部畸变
小角晶界&大角晶界
小角晶界处理成位错
- 倾转晶界近似为一系列间距为d的刃位错
- 扭转晶界处理为交叉的螺位错网络
大角晶界类似于楔形晶体,产生亮暗条纹衍衬像
参数测定
磁转角
由于中间镜电流不同导致的形貌像与衍射谱的角度不同
用具有特征几何外形的单晶试样标定
柏氏矢量
利用位错不可见判据\(g\cdot b=0\)
- 明场下观察位错,记录明场像
- 倾动试样使位错像消失,记录明场像
- 打位错部位的电子衍射谱,强衍射斑点为\(g_1\)
- 转动试样,找到新的不出现该位错的取向\(g_2\),\(b//g_1\times g_2\)
波纹图
试样二次衍射产生波纹图(透射束与二次衍射束的干涉条纹)
设第一个晶体的倒易矢量为\(g_1\),第二个为\(g_2\),合成为\(g\),波纹与\(g\)正交,间距为D,D=1/g
平行波纹图
两个晶体面间距不同而取向相同的点阵平面平行重叠,\(g_1\)、\(g_2\)、\(g\)共线
\[
D=\frac1{|g|}=\frac{d_1d_2}{|d_1-d_2|}
\]
旋转波纹图
晶面间距相同,相差一个不大的旋转角\(\alpha\)
\[
D=\frac1{|g|}=\frac{1}{2|g_1|\sin\frac\alpha2}=\frac{d_1}{2\sin\frac\alpha2}\approx\frac{d_1}\alpha
\]
混合波纹图
\[
D=\frac{d_1d_2}{\sqrt{(d_1-d_2)^2+d_1d_2\alpha^2}}
\]
应用
- 解释同结构有序共格沉淀相
- 解释相同面间距的亚晶粒间界
- 精确测定点阵间距(尤其是沉淀相与基体点阵参数接近、且太薄搞不出衍射斑点的)(感觉不如高分辨
衍衬运动学局限性
衍衬像动力学
(摸了
Last update:
2023年11月17日